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六月底、七月初無疑是黑色的。
因為在短短兩周之內,接連發生了三起關于中國企業海外員工遇難的悲痛事件——先是韓國一個電池廠火災致19名中國公民遇難;接著兩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管理人員在菲律賓遭綁架后遇害;隨后是剛果(金)中資企業遭襲、4名中國公民死亡。出事地點從東亞到東南亞再到非洲,如果在地圖上劃線的話,連線要橫跨7個時區,穿越近2萬公里。更讓人難過的是,僅今年而言,這也已經不是第一次境外國人密集出事了。中國游客春節期間在印尼巴厘島和科莫多國家公園遭遇多起涉交通及溺水傷亡事故,仿佛還就發生在昨天。
出國原本是美麗的旅途——出國旅游,能接觸多元文化、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出國打工,則往往意味著能收獲比國內更高的收入、更亮眼的履歷,但如果僅僅因為意外事件而搭上性命,就得不償失、太不值當了。
噩耗接二連三地從國外傳來,讓國人再次意識到“出境、安全第一”。警鐘長鳴、利劍高懸。
近年來,受到“一帶一路”、國內國外“雙循環”、金磚國家合作等政策的支持,同時也因為國內市場在經歷了40多年改革開放后日益飽和甚至內卷,中企出海一浪比一浪高。根據貝恩公司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出海企業數量較2022年增長23%。
伴隨著中企出海,出境工作的中國人也迎來高增長。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23年,我國企業共向境外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4.7萬人,比上年增加8.8萬人。與此同時,受益于跨境旅游的重啟,以及對中國免簽國家的增加,中國出境旅游市場迅速恢復。此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中國的學生留學潮流也在疫情后加速恢復。然而,由于海外各國與中國原本就在語言、文化、宗教、民族、稟賦、經濟、認知、利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再加上疫情、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導致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當今世界地區沖突不斷,出海中企、出境中國人、留學群體面臨的財產、人身安全風險與日俱增。
只要稍加搜索,就會發現中國企業在諸多國家都遭遇過員工被襲擊、被搶劫甚至被殺害的惡性事件,從亞洲的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中東的巴以地區,再到非洲的喀麥隆、南蘇丹、剛果(金)、阿爾及利亞,直至南美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不一而足。哪怕是出境旅游,國人遭遇的風險也是明顯增加。根據《中國居民出境旅游風險報告》,2012年以后,我國境外旅游事故發生頻率逐年提高,每年約增長2-3個百分點。
盡管很多人秉持富貴險中求的觀念,但沒有任何事物值得用生命換取。出國工作,收入就是再高,也應該守住“有命掙錢,也有命花錢”的底線。對企業而言,道理也一樣——縱使發現了金山銀山,一旦員工人身安全不保,就必然會遭遇企業形象跌落、員工及客戶信心受損的多重打擊,翻倍償還代價。中國公民境外遇難等一系列悲劇的發生,固然是一些境外地區社會治安問題突出、本身存在危險所致,但也與部分中國企業“裸泳”出海,安全保障及服務缺位密不可分。例如2023年3月,中非共和國中部地區一處金礦遭武裝分子襲擊,造成中國公民9人死亡、2人重傷。根據媒體采訪,遇襲的礦企擁有兩個礦區,但只雇傭了10個左右的“保安”——這樣的安保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危機已然發生,提前購買的保險服務就可能在不經意間救人一命,至少解決當事人或家人的后顧之憂。但很多出海中企并沒有為海外員工購買健全的保險服務,海外務工人員購買保險甚至都未形成強制性制度。當這些員工在海外遇到危機時,無法得到快速的救援服務,最終導致錯過黃金救援時間,無力回天。比如在不久前發生火災致19名中國公民遇難的韓電池廠所聘請的眾多中國工人,大部分都沒買保險。這勢必會給其他善后理賠帶來不小的阻礙。
不過,需要一碗水端平的是,雖然在需求端,部分中企抱有僥幸心理,但在供給端,境外意外險市場發展也不完善。目前中國一共有大約250家保險公司。如此多的保險公司推出的各類保險產品琳瑯滿目,但涉足境外意外險這個細分市場的險企其實并不多,一雙手甚至都能數得過來。總體而言,中國境外意外險市場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第一,產品以理賠為主,少量涉及危機救援和醫療援助,難以有效滿足客戶需求。
危機救援和醫療援助服務是國人出境保險服務的核心需求。根據《中國居民出境旅游風險報告》,中國旅游消費者的首要保障需求是與醫療救助或人身安全相關的,如“旅途受傷或健康問題”“恐怖襲擊”“旅途緊急醫療事故護送回國”。
從個人經驗,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由于所在地醫保年繳費高,常常沒有購買完善的醫保,同時又因為當地公立醫療負荷重、效率不高,私立醫療貴,生病不敢去醫院,只能硬熬。而遠在國內的家長得知消息后,卻無能為力,也只能干著急。很多留學生甚至小病拖成大病,損失加倍。
再比如近年來,像中國游客在日本取魚刺花了近3000元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
但遺憾的是,中國境外意外險產品重理賠,僅有少量產品涉及危機救援和醫療援助。當這些核心需求難以有效滿足,境外意外險產品的用戶滿意度就可想而知。
第二,即使少量提供的境外險產品包含有醫療援助和危機救援,但覆蓋的人群、場景和地區也總會有缺失。
其中,從人群看,境外旅游險常常不承保探親、務工、商旅、留學人士,導致這類人群可選擇的境外意外險產品極少,出海之旅常常只能被迫處于“裸游”的姿態。從地區看,絕大部分境外險產品都有明確的“禁區”,尤其是像烏克蘭、俄羅斯、敘利亞、利比亞、委內瑞拉、中非共和國等國家和地區幾乎被“封殺”。而從場景看,絕大部分產品的覆蓋面都有待提升。
一旦涉及醫療援助和危機救援,價格往往十分昂貴。更別說很多在線旅游平臺在銷售過程中的搭售行為了,讓消費者掏錢掏得不明不白。凡此種種,都讓境外險產品備受吐槽。根據《中國居民出境旅游風險報告》,中國消費者不購買旅游保險的原因(不限于境外旅游保險),主要理由包括“對旅游保險沒有信心”(30%)、“理賠過程太過復雜”(25%)、“保障范圍不夠全面”(24%)、“不了解有哪些保障范圍”(24%)等。在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之下,整個境外意外險行業需要一場供給側的變革,才能順應宏觀環境及市場趨勢。而從前文中所梳理出來的用戶需求與痛點,可以倒推出更適應當下及未來市場需求的境外意外險產品的基本輪廓,那就是:不僅要負責任的理賠,還要提供細致入微的咨詢,更需要提供全面、精細化、及時的服務。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境外意外險市場競爭不夠充分,產品價值尚未被挖掘出來。而隨著出海務工、出境旅游、出國留學人群規模擴大,以及地區局勢日益緊張、境外風險增加,導致投保需求持續爆發,形成一片大的藍海,也給中國保險業的升級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幸運的是,行業領先者已經看到了日益顯露的市場機會,并且率先行動了起來。其中,在營收規模和品牌價值等多個維度位列前茅的中國平安,針對性地推出了“平安24全球守護計劃”,即平安24。
不同于過去重理賠、輕服務,即使有服務,也絕對存在覆蓋人群、場景、地區等缺失的境外險產品,平安24不僅全面面向境外旅游人士、留學生、出海企業外派人員等人群,覆蓋境外旅游、生活能涉及的幾乎全部極端場景,提供危機救援、醫療援助、損失補償這三大核心權益,并且包含一系列細致服務。
其中在最棘手的危機救援服務方面,平安24危機救援服務不僅將戰爭、暴動、恐襲、自然災害等突發安全事件,綁架、勒索、劫持、非法拘禁、威脅、失蹤等極端安全事件都納入承保場景范圍內,救援網絡覆蓋230多個國家及地區(在全球范圍無除外國家),還提供貫穿行前、行中、行后的安全服務。此外,還采取先救后賠,承擔無上限的危機救援費用。如果對比過境外意外險,就會發現這樣的服務可以讓平安24站上國內同業產品領先者的地位。"平安24"已為超過5000家"走出去"中國企業的十余萬員工提供了危機安全服務和保障,覆蓋全球范圍,已服務地區包含了敏感國家和南、北極。遍布全球的數千位安全專家隨時待命,可處理包括戰爭、社會暴動、恐襲、綁架、勒索等多種極端安全危機。為確保客戶服務需求的及時響應,平安產險與全球頂尖安全咨詢、救援機構達成了戰略排他合作。而在醫療援助方面,平安24提供旅行救助、緊急就醫、醫療轉運及醫療送返、住院醫療費用墊付等一站式服務,覆蓋全球60多萬醫療健康合作機構,并且實時響應、實報實銷,目前已累計服務233個國家及地區4500萬人次。來自國際SOS救援中心的數據顯示,每10萬名出境旅游者中,就有6.5人會遇到人身意外或需轉運回國的情況。平安24的醫院救援服務,可謂精準命中客戶需求。可以說,一旦發生突發或極端事件,這樣的產品所提供的服務不僅救得了人,還能讓用戶看得了病,并且賠得了錢。
除此之外,在價格上,平安 24每天最高24元,即每小時最高只需1元錢。雖然單看價格,平安24并不算最便宜,但如果按照產品的核心權益和服務計算,性價比也是超越同類型產品的存在。并且消費者還可根據自己的出境性質靈活選擇投保時段。
前文提到的在菲律賓遭到綁架殺害的兩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高管,如果其在出發前購買了完善的保險,并且告知家人朋友。當其遭遇綁架時,其家人朋友能夠第一時間聯系保險公司,并接受保險公司派出的國際救援團隊的危機救援,那么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出境的企事業單位已經意識到今

時不同往日,境外風險在增加,以及購買保險的重要性。2024巴黎奧運會開幕在即,不少中國媒體已經或者即將踏上奔赴奧運前線報道的征途。據了解,其中一些擁有大型報道團隊的媒體機構已經采購了平安24的保險產品與服務,為其奧運報道工作保駕護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經濟因交流而發展。雖然過去幾年,個別國家或地區在疫情的沖擊下,一度出現逆全球化的趨勢,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不可逆轉。出海、走向國際市場、獲得更大的發展,是中國企業躋身世界級企業陣營的必答題,也是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職業選擇。但出海也是一個大課題,不僅關乎到產品、業務能力,也涉及企業的組織與員工關懷。中國企業要想在海外揚帆起航、行穩致遠,不僅需要加強研發創新,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也需要提高員工工作生活環境與安全保障水平,尤其是必須為每一位海外員工配備能夠提供完善危機救援和醫療援助的保險。在千鈞一發的危難關頭,保險可能扮演“救命稻草”的角色,最起碼能為投保人“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