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奮進者|00后木工獲世賽金牌,他為何說成才之路可復制
2002年出生的邵茹鵬來自安徽亳州,小時候,他家里來了一群木匠打家具,工作需要在他家住一段時間。他好奇,晚上也拿著斧頭劈東西,結果一下子剁在了自己手指頭上,至今還有一條淡淡的痕跡。
但這次受傷并未給邵茹鵬留下任何陰影,十幾年后,他竟然成為了新一代的“木工”,這根手指也成為了“金手指”。
在2022年瑞士舉行的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精細木工項目中,他做的榫卯節點處幾乎看不出縫隙,為中國隊在該項目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

“我的成才之路,普通人也完全可以復制。”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2022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精細木工項目金牌選手、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邵茹鵬說,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當下,希望自己拿下的榮譽能改變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傳統認知,在新時代誕生更多的技術能手。
隨父母來滬報讀中專,意外與木工結緣
邵茹鵬成長環境并不優越。父母來滬務工,將他帶到了上海讀書,“成績不是很好,初中畢業時我爸說,還是得學門吃飯的手藝,我就報考了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這所學校是中專,我報讀了建筑工程施工專業。我的想法很樸素,我爸在工地上工作,我想著能和他一起打拼。”
在校內的學業生活之外,邵茹鵬發現了學校一處木工基地,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新天地。基地類似興趣社團性質,針對世界技能大賽,學校即將要備戰上海市賽。邵茹鵬發現,自己一位師兄拿過交流賽的冠軍,“我就覺得很新鮮,想試試這到底是干什么的,雖然它跟我學的專業完全沒有交集。”
進基地之后,邵茹鵬才發現自己算是個 “小白”,連工具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但這也激發了他強烈的興趣,他每天都在接受新的知識,然后看到前輩們做的作品,自己漸漸勉強也能做出來了,這種新鮮感和成就感保持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他通過了選拔。
日常訓練
漸漸地,邵茹鵬的教練看出來,邵茹鵬和同齡進來的隊員們差距迅速拉大,練了半年之后,別人還在做基礎的工作,但邵茹鵬已經開始接觸更強的訓練——他覺得自己是愿意鉆研,才能比同伴們更為精進一些。
此后,邵茹鵬不再學原先報考的專業,也從集體宿舍搬到了學校木工基地的宿舍。“每天的訓練強度都很大,從早8點到晚9點,基本都泡在訓練大樓里,中間除了吃飯,基本上沒時間去玩,晚上回到宿舍之后,洗完澡躺床上想刷會兒手機的,結果還沒刷兩下就睡著了。” 邵茹鵬說,這不單單是身體累,還要考腦力,“做一件作品,有很多不同的加工工藝,但從中迅速找到最好最優的,要判斷要取舍,就比較勞心。”
在邵茹鵬看來,自己當時學了個手工藝活,結果卻發現,腦力勞動勝過體力勞動。
參賽臨危不亂,拿到了高分
想要拿到世界技能大賽賽事參賽資格非常難。5人進市賽,上海市只有1人能參加國家集訓隊,在國家集訓隊更是要遭遇10進5、5進1的殘酷淘汰,最終脫穎而出者才能代表中國去參加世賽。
在國家集訓隊期間,邵茹鵬遭遇了瓶頸期,他無論怎么做,都不能突破那個分數了,“非常痛苦。”邵茹鵬的教練找專家來給他做心理輔導,專家在排憂解難之外也建議他要對自己更嚴格一點,磨煉自己的心性。邵茹鵬這樣做了,這在他正式比賽中幫了大忙。
比賽一波三折。按照以往的慣例,組委會的正式比賽題相比于賽前給的指導題,會變30%左右,“但這次比賽,突然變了90%,相當于新換一道題。” 邵茹鵬說。
比賽現場
邵茹鵬告訴自己,要冷靜和臨危不亂。想到平時的嚴格訓練,他的自信心就不斷增加。賽事要求榫卯接口縫隙不能超過0.2毫米,但他平時都是按照0.1毫米來要求自己,嚴格訓練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巨大作用。邵茹鵬在后面的環節迅速趕上搶回了時間,也拿到了高分。
斬獲首枚金牌,母校邀其留任擔任教練
憑借著扎實的技能水平和強大的心理素質,邵茹鵬在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賽的最高領獎臺,為我國精細木工項目斬獲首枚金牌。
比賽奪冠
奪冠后,被譽為“當代魯班”的邵茹鵬獲得了眾多的榮譽,除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還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上海市技術能手等,并通過人才引進落戶上海。年僅21歲的他,還受邀在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建造學院擔任教練一職。
這些榮譽并沒有沖昏邵茹鵬的頭腦,他說:“以前我們使用的各種木工工具的設計師,曾來做過講座,我們才發現原來除了最基本的鋸斷功能之外,這些工具還有很多待開發的潛在功能,即使是我,也需要繼續學習才能了解。”
相比于自身,他認為這些榮譽更大的社會意義在于,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觀念。“文化成績很好的,肯定是要去讀大學了;但文化學習能力不行的,是不是應該務實一點?以前可能初中畢業就直接走上社會了,現在會想著,其實換一條賽道也沒有這么不堪。”
精細木工并不只存在于世界比賽中,它在現場中的應用場景也在逐漸增多:大到古建筑、古文物的修復,小到高端家具定制,都能派上大用場。“我們等于是把這項傳統工藝做到了極致,也能帶動行業標準的提升、工藝的改進,比如現在要求榫卯縫隙不要超過0.2毫米,在現實中其實不超過0.4毫米就已經很好了,有精細木工的普及,行業會發展得更好。”他說。
最讓人欣慰的是,在他成功“出圈”后,已經遇到了很多親朋好友來咨詢“小孩進職業院校會不會也有好的發展”。這時候,邵茹鵬常常會跟他們說:“只要勤奮、堅持,就肯定會有,新的時代,對我們年輕人來說,就是會有更多新的機會。”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