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分級”并非萬事大吉
【短評】
飲料能以“健康”為標準進行分級嗎?近日,上海市進一步試點營養分級系統的舉措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予以支持:“做得好,避免飲料濫竽充數”“建議普及,讓消費者吃得更明白”。
的確,“珍珠”“西米”“椰果”……多種小料為一杯普通的飲料帶來了豐富口感,糖、奶、茶混合而成的甜蜜滋味,被不少年輕人稱為“快樂水”。然而,“快樂水”帶來的不只是味蕾的快感,還有高糖高熱可能引發的健康隱患。
現如今,消費者對“吃得健康”越來越重視,但又希望挑選食品的過程再簡單一點兒。為飲品進行營養分級,為的就是邁出食品營養信息“透明化”“簡單化”的重要一步,讓消費者可以直觀選擇更健康的飲品。
可營養分級真的能分出飲料健康、不健康嗎?評了“A”的飲料就能暢飲了嗎?恐怕并非如此。
比如,牛奶和水果都是膳食營養指南推薦食用的健康食物,而當它們被加進評級為“A”的水中,就被降級為“C”的飲品,原因在于多了飽和脂肪與果糖兩種成分??梢?,該分級指標目前僅考慮了糖和脂肪,對于成分復雜的乳飲料、豆奶飲料、保健涼茶類等浸出物種類較多的飲料,單單以糖和脂肪含量來分級,可能會掩蓋這些飲料其他的優或者劣。
再如,不同等級的飲品成分含量被設置為一定的數值區間,那么,兩個等級之間的臨界數值幾乎一致,食物下肚,又有什么健康、不健康之分呢?類似營養分級,普遍以有限的幾個參數對食品進行評估,而食品成分復雜,不同食品屬性各異,想要以此來界定健康與否,難免力有未逮。
說到底,營養分級并不是飲料的“通行證”。A級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續杯”,D級也不意味著要退出市場。簡單的標簽不能決定復雜的食品選購行為,無論營養成分如何,分級僅僅是合理膳食的一種參考。吃或不吃、吃哪個,消費者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可見,推行營養分級標識,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相關政策條例仍需完善。尤其在大面積鋪展某一分級標準之前,對該標準體系科學性的充分驗證非常重要,分得好會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分不好可能造成誤傷。
當前,不同國家采用的營養分級標識也不同,主要是信息型、評價型、閾值型,三種標識承載信息密度依次降低,雖然便于消費者閱讀,但也可能存在信息逐漸丟失的情況,從而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判斷,這就需要警惕一些商家借此對消費者進行誘導。甚至,國外一些地方在政策推行后還出現了“不健康食品”銷量增長的情況,原因在于食品評級低,商家大幅降價,反而吸引了更多人群購買。
試點營養分級,不僅是相關部門對食品管理工作的“嘗鮮”,也是消費者對自己營養知識的“測試”,更是食品企業重新衡量自己的產品,提升競爭力的好機會。上好全民“營養教育課”并不容易,健康飲食的真正落腳點是消費者正確理解營養標簽,并制定合理膳食規劃。如此,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作者:李春劍)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