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湯團老店的“春節模式”:人間至味是團圓
中新網上海2月13日電 題:湯團老店的“春節模式”:人間至味是團圓
作者 謝夢圓 李佳佳
“北吃元宵,南吃湯團”,對很多上海人而言,吃湯團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儀式。春節前后,記者發現上海豫園商城內的城隍廟老字號――寧波湯團店里外人頭攢動,吃湯團、買湯團的隊伍從店內一直排到店外,玻璃窗內包湯團的師傅們也成了一幅別樣的“年畫”。
六點半起床,七點半到店,八點半將早上剛做好的生湯團打包出售給門口等候的長隊,九點店鋪正式開門迎客,忙碌完一整天再到家已是晚上九點后……這樣的“春節模式”,徐正留一堅持就是26年。
“我從師傅身上學到的就是認真和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態度。”作為寧波湯團店的店長,徐正留18歲時就加入了該店鋪,從此過上了和湯團打交道的生活,“剛來的時候對湯團并沒什么特別的感覺,一開始就從打雜做起,后來跟著師傅學包湯團,連續包了好幾年。”
包湯團講究耐心,當年的徐正留憑借在廚房幫工的細致獲得了師傅的肯定,被挑選為學徒。從磨粉開始學起,最復雜的工序在于制作餡兒,“為了保持口感,其實做餡兒需要13道工序,第一步就是拆豬板油,然后是炒黑芝麻等等。”
從曾經的生疏到用六秒種熟練做出一只圓溜溜的湯團,徐正留這些年不僅掌握了“手功”還練出了“眼技”。如今,身為店長的他,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統籌店鋪的各項生產工作,其中高度依賴經驗的是在清晨預測當天的客流量并判斷湯團的銷售量,“天氣和節假日都是影響因素,比如除夕前的那段時間一天可以賣四到五萬只湯團,元宵節那天屬于高峰,一天能賣十萬只。”
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變化的不僅是徐正留的工作能力,還有他對湯團的感情。和大部分年輕人一樣,曾經的他對湯團這樣平平無奇的食物并無感觸,“主要還是當一份拿薪水的工作在做。”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徐正留露出微笑。他說,店鋪曾有一面文化墻,上面記載的故事讓他覺得有趣,相傳在20世紀30年代,店鋪創始人還在街上吆喝著賣推車上的湯團時,恰好喜劇大師卓別林到訪中國,在上海品嘗了湯團后,對芝麻餡兒怎么封入了光滑的糯米皮中十分疑惑,“我當時覺得挺好玩的,因為這個對我們中國人來講很好理解。”
正如網友曾戲稱,到了一定年齡,中國人的“特有基因”會突然覺醒,徐正留也在與湯團日復一日的“親密接觸”中體會到了它特殊的寓意和背后的情感寄托,“其實就是對生活甜蜜和團團圓圓的期待,而且也是一種民俗和記憶的傳承,想到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還是很自豪的。”
26年來,徐正留一直堅持在店鋪過春節,以至于和不少老年顧客熟悉了起來,“他們每年大年初一或者初五都要帶著小輩來豫園走走九曲橋、逛逛城隍廟,結束以后就來吃一碗湯團,而很多小孩長大了以后還記得小時候的習慣,也會來買湯圓。”
為了滿足這批年輕人對新意的追求和延續傳統的心理,這個已有近80年歷史的老店也不斷在湯團口味上創新。在保留了經典的傳統寧波湯團、蟹粉鮮肉湯團等基礎上,新增了多個品種,如抹茶豆沙湯團、榴蓮湯團等,今年還推出了龍年主題創意新品“其樂龍龍”糯米福團。
迎來送往了一批批顧客,談及二十多年來始終未變的地方,徐正留脫口而出,“人間至味是團圓,不變的肯定還是大家的家庭觀念和對來年的美好期許。”(完)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