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大唐狄公案》今海內外同步上線
《大唐狄公案》海報。
■本報記者 王彥
70多年前,著名漢學家、作家、荷蘭外交官高羅佩開始改良中國傳統公案小說,他借鑒中國文化的元素,融合西方偵探小說的類型寫作手法,最終歷18年著成《大唐狄公案》。唐朝武周時期官至宰相的狄仁杰,被塑造成“中國版福爾摩斯”,進入世界文壇。
今晚,改編自同名小說,古裝懸疑劇《大唐狄公案》將在央視八套首播,優酷海內外同步上線。與此同時,奈飛也已購入該劇播出版權,作為奈飛首部購得的中國古裝懸疑劇,該劇將在稍后登陸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
在高羅佩的原著小說里,圍繞狄仁杰這一主角,作者鋪開了唐朝民俗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繪就一幅涵蓋了從士大夫到販夫走卒的浮世繪。今與觀眾見面的新劇由張嘉益任藝術總監,李云亮任總導演,京榆為總編劇,周一圍、王麗坤、鐘楚曦領銜主演,張嘉益、張若昀特邀出演。
由狄公年輕時講起,以單元案件布局古裝推理
電視劇《大唐狄公案》以單元案件布局謀篇。主創從小說里遴選鳳印案、屏風案、黃金奇案、雨師傳說、紅亭子、沙漠追兇、空葫蘆、云雀啁啾、朝云書館等九大奇案,以彼此獨立又與主線呼應的形式打造古裝硬核推理故事。
作為全劇開場首個案件,鳳印案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二創與擴容。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鳳印”丟失,城中瘋傳的“天火”流言,尚未拜官赴任卻已面臨重重疑云和挑戰,青年狄仁杰的命運一開場便令人揪心。事實上,這段劇情簡介一定程度透出了《大唐狄公案》的獨到之處。都說“唐生狄仁杰,宋出包龍圖”,狄仁杰身后被寫入了各朝代的文藝作品,成為大眾視野里的文化符號、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之一。此次《大唐狄公案》將鏡頭對準鮮為人知的狄公青年時。劇中的狄仁杰文武雙全、恣意灑脫,“好管閑事”既是他生動鮮活的性格底色,也照見人物內在捍衛律法正義、對真相一追到底的熾熱之心。
總導演李云亮表達創作初衷:“‘人世無常,義理永存’是原著的精髓,也是改編的基礎,更是這部劇的底色。”總編劇京榆則表示,劇本創作追求“凡有伏筆,必有交代”,希望將東方公案中“案發-查案-破案”的敘事閉環發揮到極致。
“這一個狄仁杰”,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筆
電視劇《大唐狄公案》的創作歷時九年,臺前幕后近三萬名工作人員將東方審美貫穿拍攝全程,全劇覆蓋長安、蓬萊、蘭坊等大唐地域,既展現了沙漠、海島、中原、雪域的自然風光,又有市井、江湖、廟堂等多元的人文場景,制作不可謂不精致。比如黃金奇案里,美術團隊以1∶1的比例搭建了一條完整的70余米長的唐代古船;雨師傳說里,雨師赤松子這一形象,源于古代經典《山海經》,傳統文化基因在影像中有了豐滿血肉。
“狄仁杰”的故事早已隨各種電影、電視劇、網劇甚至短劇進入千萬家,“狄仁杰”亦幾乎成為《西游記》之外又一個重要的中國故事IP。此前觀眾熟悉的同題故事里,無論是梁冠華主演的《神探狄仁杰》,還是富大龍版本的《神探狄仁杰前傳》,或陳寶國的《龍珠風暴》,乃至徐克導演的系列影片,本世紀尚沒有一部影視作品由高羅佩小說改編而來。但恰是被稱為“精神古代中國人”的高羅佩,寫出了與《資治通鑒》《舊唐書》乃至吳趼人的公案小說《狄公案》、林語堂的歷史小說《武則天》里頗為不同、免于臉譜化的狄仁杰。
高羅佩筆下的“這一個”狄仁杰有良知有擔當,同時也有局限。他既有濃厚的人情味道,他探案過程中遭遇的人、事、物也都彼此關聯,共同營造著具體的時空。作家韓松落稱:“高羅佩是狄仁杰故事的重新發掘者,也是狄仁杰故事的價值重估者,他把狄仁杰故事從亞文化推向了正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筆。”有意思的是,不僅西方受眾曾關注高羅佩筆下的“狄仁杰”,錢鍾書先生亦做過該小說的摘抄筆記。《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第18冊里,在所收編號為104的筆記本里就有錢先生摘抄的《黃金案》英文原著段落。
截至昨晚發稿時,電視劇《大唐狄公案》在平臺預約人次已超過700萬。正如高羅佩之子托馬斯·范·古利克所說,“狄仁杰在西方有著很高的人氣,西方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古老的東方文化有著濃厚興趣”,他和許多中國觀眾一樣,期待電視劇在歐美地區播出,讓更多人感受中國文化之美。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