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資訊 正文

山東濟南:打造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

作者:網絡 時間:2024-12-03 18:12 點擊:
導讀:《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 | 山東濟南報道1855年,黃河決溢改道山東奪大清河入海,自此濟南開始了與黃河伴水而生的關系。100多年來,黃河供養了濟南近80%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 | 山東濟南報道

1855年,黃河決溢改道山東奪大清河入海,自此濟南開始了與黃河伴水而生的關系。100多年來,黃河供養了濟南近80%的城市用水,灌溉著270多萬畝耕地,見證了濟南的發展與變遷。

2019年,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濟南被賦予“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

5年來,濟南市堅決扛牢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賦予的使命擔當,緊緊錨定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融入、主動作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力保障黃河安瀾,努力奏響了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濟南樂章”。

山東濟南:打造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圖1)

目前濟南跨黃橋隧達到21處

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加快崛起成勢

“長期以來,濟南城市建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東西狹長、條狀延伸,主城區東西長達近100公里,南北最窄只有12公里,發展空間嚴重受限。”濟南市市長于海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北臨黃河、南依泰山的地理位置,在過去100多年里,始終限制著濟南的城市發展空間。直到202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發展新空間。在黃河兩岸新建798平方公里的起步區,相當于再造一個濟南城。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支持設立的實體性新區,加快建設起步區首要考慮的就是交通問題。長期以來,受跨黃通道數量和通行能力所限,黃河北岸與濟南市區的交通往來成為一大瓶頸。

近年來,濟南堅持把跨黃通道建設作為重要一環,規劃建設跨黃通道34處。2021年9月,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正式通車,推動濟南“攜河北跨”邁出重要一步。2022年1月,三塔自錨式懸索橋濟南黃河鳳凰大橋建成通車,黃河兩岸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就在本月,濟南黃河大橋新橋和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時建成通車,濟南跨黃橋隧達到21處,其中起步區范圍內11處。

于海田表示,作為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已從開局起步快速轉入成形起勢的新階段。

在優勢產業集聚方面,起步區構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高端服務業為支撐的“3+1”現代產業體系,布局了數字經濟產業園、未來產業園等一批高端產業園區,引進了比亞迪、愛旭、國電投等一批重量級引領性產業項目,形成了新能源汽車制造、泛航空、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鏈條。

2023年,起步區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總產值,較2020年分別增長101%、201%、227%,一座“未來希望之城”正在黃河之畔拔地而起。

山東濟南:打造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圖2)

位于濟南的龍湖濕地

按下工業強市“快進鍵”

從一張白紙到一座新城,起步區的快速成長,離不開濟南深厚的工業發展基礎。

于海田對記者表示,濟南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工業“家底”厚實。

自2019年起,濟南連續3年出臺3個重磅文件,確立并大力推動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堅持“緊盯前沿、龍頭牽引、創新培育、打造生態、沿鏈謀劃、集群發展”工作思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同時,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新賽道,超前布局、精準發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作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之一,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濟南發展壯大。目前已形成芯片、動力電池、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以及零部件生產的全產業鏈條,匯集了中國重汽、比亞迪、吉利等龍頭骨干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300余家,截至10月底,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已接近40萬輛。

以下這組數據或許更能說明新能源汽車產業對濟南工業的拉動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汽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3.6%,與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合力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6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可以說是濟南工業發展的縮影。如今的濟南,制造業占全部工業比重達90%以上,先進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超過60%,四大主導產業規模達1.6萬億元。

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初冬季節,在濟南黃河北岸大堤上,遠處河灘林地和郊野公園的銀杏樹一片金黃,與近處如云似霧的粉黛亂子草交相輝映,為黃河沿岸鑲嵌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距離北岸大堤不遠處的鵲山水庫沉砂池濕地,今冬首批越冬大天鵝已經在這里“安營扎寨”。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鵲山水庫沉砂池濕地已成為各類野生鳥類越冬的棲息地。

作為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重點工程,濟南市累計投資2.3億元建設沿黃生態廊道,完成綠化提升防洪工程1萬余畝,實施百里黃河風景區和濟西、白云湖等7個國家、省級濕地公園保護提升工程,183公里的黃河綠色生態走廊展露新顏。

河湖水質也在大幅改善。全面完成217個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全市10個國控斷水質面全部達標、水質指數位列全省第一,趵突泉等重點泉群保持21年連續噴涌,泉城河湖面貌發生全局性變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加速繪就。

“曾經大家有個印象,濟南霧霾比較嚴重,空氣質量一度排到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倒數20名以內。經過這些年的持續努力,通過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揚塵治理、淘汰老舊機動車等一系列務實舉措,2023年,濟南PM2.5濃度在全省7個傳輸通道城市中最優。藍天白云、水清岸綠成為泉城生活新常態。”于海田說。

雖然是沿黃城市,濟南卻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于海田指出,濟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283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7,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濟南市立足缺水型城市實際,不斷強化水資源保障能力。記者了解到,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5年來,濟南嚴格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全市年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在省分解指標22.2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提前超額達到省定“十四五”末任務目標,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4.6%。

“中心城市”定位功能不斷強化

2024年11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 《規劃》)。記者注意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濟南先后經歷了4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定位從“山東省省會”到“華東地區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從“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再到“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不斷強化。

打造“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濟南底氣何在?

從經濟發展基礎來看,黃河干支流流經及受水地級及以上城市共有66個,2023年地區GDP合計為19.4萬億元。其中,達到12757.4億元的濟南,是黃河流域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從區位上看,濟南通衢南北,橫貫東西,北接京津冀,南聯長三角,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滬經濟軸上的重要交匯點,是黃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會。

此外,濟南還是共建“一帶一路”及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中歐班列總線路15條,通達23個國家48個城市,年開行量由2019年的158列增長至2023年的1006列,連續4年居全省首位。

近年來,濟南錨定“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城市定位,不斷提升區域協同發展能力。通過加強與鄭州、西安等沿黃城市對接合作,引導創新鏈、產業鏈、要素鏈跨區域聯動,前瞻性布局建設黃河流域技術轉移中心,牽頭成立黃河流域信用聯盟等20余個聯盟,濟南與沿黃城市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

《規劃》還明確了濟南要強化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作用,發揮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作用,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范。同時,要加強濟南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高水平建設濟南都市圈,既是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的迫切需要,也是圈內城市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于海田表示,下一步,濟南市將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把確定的、能做的事情積極有效地做起來、做到位,加快形成“1+1>2”的聚合效應,不斷增強都市圈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與兄弟城市緊密攜手、各展所長,同題共答、齊心協力,把濟南都市圈打造成為區域經濟重要增長極。

山東濟南:打造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圖3)



打賞

取消

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掃碼支持
掃碼打賞,你說多少就多少

打開支付寶掃一掃,即可進行掃碼打賞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報網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4138443號

蘇公網安備32130202081338號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早報網觀點。如您發現內容涉嫌侵權違法立即與我們聯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對其相關內容進行刪除。
早報網登載文章只用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早報網》官方網站:www.m.shengcaiquan.cn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沈阳市| 乌兰察布市| 道孚县| 应城市| 衡阳市| 彰武县| 林芝县| 永宁县| 嘉兴市| 凤城市| 远安县| 新兴县| 鄂州市| 云梦县| 上栗县| 绥化市| 海兴县| 盱眙县| 富蕴县| 高要市| 上林县| 南开区| 惠州市| 将乐县| 苗栗市| 南城县| 社会| 景德镇市| 奇台县| 新乡市| 循化| 清丰县| 灵寿县| 徐州市| 孝感市| 衡阳市| 韶山市| 吴川市| 涪陵区|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