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家風傳承之道
古語有言:“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暑期三下鄉實踐的第二天,本實踐團來到了東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從家族源頭來探尋東至周氏家族百年興盛,六世書香傳承的秘密。
上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進入周氏館。通過講解,我們了解了周氏家族的人脈傳承。周氏家族在政界、商界、學術界、科研界等界的影響力都非常巨大。從二十世紀到現在,周氏家族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興旺。第一代周馥,追隨李鴻章四十年,曾擔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參與籌建北洋海軍、設立天津機械局、天津電報館、開平煤礦、修筑唐清鐵路等事宜,周馥在興辦洋務運動、辦理外交、水患治理等方面積極作為。
在館內的紀錄片中,我們發掘了更多周氏家族的獨特傳承。周馥在幼時就被祖父“常以淺俗詩歌教余”,經常督促周馥認真讀書寫字。因此周馥也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他的六個兒子,除第三子周學涵體弱早逝外,其余的五個兒子都是進士或舉人,故稱“五子登科”。長子周學海是鉆研醫學是著名中醫,第四子周學熙是清末實業巨子,中國近代工商業“南張北周”之北周,是袁世凱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第三代中周叔弢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叔迦是中國佛教研究三大家之一。第四、五代則是涌現出了一大批專家與學者,諸如周一良、周紹良、周煒良,第六代繼續深造,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有人說過,周氏家族出來的人,教授學者特別的多,涉及的學科也特別的廣,辦一所一流大學也綽綽有余,這句話一點也不夸張。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宣傳影片)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家風館紀實)
下午我們來到團結社區與老街社區,兩個社區的負責人都向我們介紹了東至本地的周氏家風文化,認為周氏家風文化對本地的居民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團結社區在往次的活動中有家風教育這部分的內容,比較注重對黨員的家風教育,由小家做起,提倡廉政文化;老街社區的家風文化的宣傳工作更多的是每個家庭內部的教育,社區工作比較少,后期會注重家風文化的宣傳工作。在兩個社區的宣傳欄與墻壁上,我們也經常看到文明公約、名言警句,它們在生活的細微角落里熏陶著每位居民。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社區合影)
今天的行程收獲滿滿,團隊成員們對周氏家族獨特的家風文化深感欽佩,家風興、國則盛,希望通過我們的宣傳能有更多人了解到東至周氏家族的家風文化,越來越重視家風建設。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