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旅游”亟待補短板
“與其去熱門城市遭罪,不如找個陌生的地方躺幾天。”據報道,今年“五一”假期,面對不少網紅城市、熱門景區買不著票、訂不了房,到處“人從眾”和“刺客”的現實,一些計劃出游的上班族、年輕人選擇“下沉式旅游”,將假期交給一個“小地方”,甚至是鄉鎮、村寨,到“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地方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和旅游樂趣。(5月7日《工人日報》)
今春伊始,隨著氣溫的回暖和旅游業的復蘇,不少人隨即萌生了“出去走走”的念頭。然而,不約而同出行,難免讓不少景區陷入了人山人海的“甜蜜煩惱”。不過,有人青睞于熱門景點,自然就有人選擇另辟蹊徑。商業化程度較低、人文風光獨特的“下沉式旅游”,就恰好滿足了不同游客的多元需求。
或尋一處靜謐遠離喧囂,或隱入市井沾染人間煙火,不同的旅行需求繪就不同的向往生活。事實上,“下沉式旅游”可帶來的樂趣遠不止于路線選擇的豐富。譬如,不少青年群體滿懷探索世界的勇敢與熱情,將一次次旅行視為少年仗劍走江湖的游歷。于他們而言,傳統的旅行線路就好比是游戲地圖上的固有標記,而“下沉式旅游”的自定義設置就像是對新地圖的解鎖與開辟。因此,胡同里的舊書店、村鎮中的手工坊,處處皆是打卡地;走街串巷的小攤販、席地演出的曲藝人,個個都是NPC(非玩家角色)。不同的風景產生不同的劇情與故事,這樣的隨機觸發,進一步增添了下沉式旅游的娛樂屬性。
然而,“少年意氣平山海”的理想總是過于豐滿。在社交媒體的討論區,部分“下沉式旅游”的游客更像是體驗了一場身臨其境的“掃雷”。有的地方管理松懈,游客因此遭遇坐地起價的“狠宰”;有的地方客流量嚴重超載,造成個別公共交通線路癱瘓……諸如此類的信息一經發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傳播,盡管景色秀麗宜人,消費者從“種草”到“拔草”,往往也只在一瞬間。
客觀來講,個別“下沉式旅游”中存在不足現象也在情理之中。畢竟,部分地區旅游產業商業化程度不高往往意味著在行業管理、設施建設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短板。然而,機會往往更加眷顧有準備的人,山東淄博在“下沉式旅游”賽道中跑出的耀眼成績就是這句話的生動驗證。期待其他城市可以將優秀經驗加以總結,因地制宜納入本地旅游行業的管理和發展中。 (劉碩)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