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開發區這家企業亞太總部大樓,1萬盞照明燈背后有一盤“大棋”
“上海2195棟建筑有超過1億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其中約45%的用電能耗來自照明和插座,空調只占到34%。”日前,在漕河涇開發區舉辦的昕諾飛亞太區總部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來自照明企業、氣候組織以及國際WELL建筑研究院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從業者,圍繞建筑領域的低碳轉型展開深入探討。
昕諾飛的照明產品源自老牌照明廠商飛利浦,公司于2018年正式啟用“昕諾飛”這一中文名,目前在全球70余個國家和地區有約3.2萬名員工,2023年銷售額達67億歐元。企業亞太區總部位于漕河涇開發區科技綠洲,眼下正加速布局智能互聯照明生態、智慧城市建設、低碳照明轉型等領域。
“轉換能源結構時,采用可再生能源等干預措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見效;而采用節能技術,則有望更迅速地緩解當前人們所面臨的電力、燃料短缺以及價格上漲等諸多能源挑戰。”昕諾飛大中華區照明設計和應用部總經理姚夢明介紹,企業與氣候組織近期聯合發布的《智能互聯照明賦能建筑節能降碳》白皮書中提到,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低能效建筑占比達75%,其中80%的建筑將持續使用至2050年后。而升級照明系統,是建筑翻新中速度最快、對使用影響最小的方法之一。
姚夢明表示,統計顯示,大部分人一生中約90%的時間都在各類建筑中度過,這也是為何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根據2023?年8月,上海市住建委和市發改委聯合發布的《2022年上海市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及分析報告》,截至2022年底,上海完成能耗監測平臺數據聯網的2195棟公共建筑辦公總面積超過了1億平方米。將這些場地的全年用電能耗分為“照明和插座”“空調”“動力”以及“其他”等4個方面,照明和插座的能耗占比超過了人們傳統觀念中的空調能耗占比,高居首位。
建筑的保溫性與節能照明之間的平衡,此時就成為智能照明行業的突破口。“如果建筑照明需要利用天然采光,那么太陽光進來,熱量自然會增加,室內溫度會相應升高,就需要開空調來平衡室內溫度。”在姚夢明看來,空調與照明之間的平衡,就像是建筑領域的跨學科問題。而唯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有效消解二者之間的“矛盾”。
他介紹,眼下,通過LED照明以及其他相關技術,已經能相比傳統光源實現50%以上的節能目標。例如,目前市場上已推出的超高光效LED球泡,可實現用4瓦的燈泡替代傳統的60瓦白熾燈或是2016年生產的第一代10瓦節能LED球泡。而在位于漕河空開發區科技綠洲的昕諾飛亞太區總部大樓,建筑內1萬多盞照明燈實現了全部聯網,可通過PC端后臺、手機移動端進行控制,用智能照明技術將建筑能耗降低至原先的70%-80%甚至更低。
在國際WELL建筑研究院中國區副總裁吳正銳看來,在為建筑進行綜合考量時,如何平衡好能耗、低碳與人居健康等方面的訴求尤為重要。“不能犧牲掉人的健康和福祉去滿足低碳目標……不開燈雖然能節能,但更應從創造高效、舒適和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著手,實現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的目標。”
他建議,企業、開發商、施工單位等各類主體,應在降碳減排與人的健康和舒適度中找到“公約數”,從優化技術、原材料等角度,提升整個建筑行業的“綠色門檻”。目前包括昕諾飛在內,一些企業已經從光譜領域著手創新,探索以一半的能耗實現同等的視覺照明要求。
氣候組織中國區能源與工業系統負責人魏佳提到了“隱含碳”的概念,即建筑在建造過程中用到的鋼筋、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在生產過程中同樣會產生碳排放,因而需要在建筑的施工運營階段和之前的“隱含碳”階段都對能耗進行把控。
“數據顯示,中國有近40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其中可能僅有不到一成是節能建筑,剩下的九成都有潛力去做進一步的綠色改造。”姚夢明說,面對這樣龐大的市場,照明行業有責任也有能力走在前列,從“光”著手優化建筑空間的能源使用,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企業力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