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過度包裝提升量化水平上市公司ESG信披踏入“深水區”
日前,滬深北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自5月1日起實施。截至5月10日,記者通過Wind統計發現,209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度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簡稱ESG相關報告),而披露2022年度ESG相關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為1847家,上市公司ESG信披率進一步提升。
在披露數量提升的同時,內容質量的改善提上日程。專家表示,上市公司在ESG披露質量以及實踐方面存在短板,比如缺乏量化內容、成效自說自話等,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將ESG與自身業務結合起來。
ESG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上市公司ESG征程同樣如此,正如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所說:“對上市公司而言,編寫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不只是信息披露問題,還是從戰略到治理,再到具體議題實踐的系統性工程。”
披露率提升
商道咨詢首席專家郭沛源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超過2000家上市公司發布ESG相關報告,是歷史新高,相信在政策信號引導下,未來上市公司主動披露ESG信息的數量會更多。
宋志平表示,近五年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相關報告的披露率穩健上升,增長速度近兩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大中市值公司,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央國企引領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地位日益凸顯。
根據Wind統計數據,1399家百億元市值及以上的上市公司中,有1043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23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近八成。
宋志平介紹,問卷結果顯示,超過45%的公司已設置定量或定性的減碳目標,超過50%的公司在能源利用、廢棄物排放、水資源利用等細分領域開展行動,還有許多公司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實踐。
電力行業是ESG披露水平較高的行業。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會長王思強表示,我國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基本實現了ESG報告全覆蓋,遠超A股上市公司三四成的整體披露水平。已有超六成電力上市公司在董事會層面設立了ESG相關領導機構,近八成電力上市公司制定了ESG有關的戰略規劃,近九成電力上市公司明確了ESG工作主管部門,約三成以上電力上市公司將ESG績效列入管理層薪酬考核辦法,有八成電力上市公司每年定期參與外部專業機構組織的ESG培訓。總的來看,電力行業公司對ESG建設很重視,也很有成效。
“我們明顯感受到投資者對ESG投資越來越重視,投資策略不斷發生改變。上市公司也在順應這種變化,ESG信披趨勢已從‘披露就好’變成‘披露得好’,并要在市值管理中納入ESG要素,在公司戰略中納入對ESG的考量。”國投電力副總經理、董秘高海日前在業績說明會上介紹。
《指引》要求上證180指數、科創50指數、深證100指數、創業板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必須在2026年開始披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也鼓勵其他上市公司自愿發布ESG報告,但若選擇自愿發布,上市公司應當遵循《指引》的技術要求。
“要求強制披露的上市公司有400多家,其中300多家已經披露報告,其他自愿披露報告的公司數量也在明顯提升。但是在數量提升的同時,改善報告質量是上市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郭沛源說。
王思強認為,ESG的監管深度和力度還不夠,現在更多是關注是否披露、是否升級,但對于ESG的治理,特別是對披露內容的質量約束還較少。ESG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可比性、準確性不足。不同機構ESG評價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較差。同一件事,兩家機構來評,結果不同就會影響公信力。
防止“漂綠”
在ESG報告之前,大多數企業發布的是社會責任報告。目前仍有不少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或者合并處理。這二者是有區別的,CSR是實現企業目標的內部舉措,而ESG反映企業行動的外部影響,不再只是展現公司形象的附屬品。甚至有觀點認為,ESG報告應該是企業的“第二張財報”。
當前,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強制披露仍在起步階段,內容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ESG報告最大的問題就是報喜不報憂。”郭沛源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告訴記者:“有些企業更愿意把ESG作為一個宣傳工具,進行選擇性信息披露,企業擔心有的內容存在風險或是成本,就會盡量不披露。”
證監會上市司相關負責人近日強調,要防止企業借由ESG“外衣”過度包裝進行“漂綠”。
“漂綠”是從英文的whitewashing(漂白)衍生而來,指的是企業夸大環保方面的付出與成效的行為,在ESG報告中對節能減排等描述言過其實。
前述證監會負責人表示,對于多數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續發展報告并不是強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披露,公司不能將報告作為“廣告”,把ESG披露作為品牌營銷手段,借由ESG“外衣”過度包裝,提供不準確的信息誤導投資者。
一些企業對ESG本質和意義仍然認識不足。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副秘書長吳宏杰坦言,這幾年接觸了一些企業,他們對待ESG報告還像“小學生交作業”一樣,寫得如同好人好事作文,起不到ESG對企業發展的助力作用。
“《指引》的具體要求如何落地,對上市公司來說,確實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郭沛源認為,“短期看,上市公司要提升ESG信披能力,特別是數據管理能力;長期看,上市公司要發揮好ESG報告價值,找到有效激勵,否則就只會是交作業心態。這是一個生態建設問題,需要更多投資機構尤其是長期投資機構愿意用ESG信息驅動投資。”
王思強也表示,當前傳統投資理念仍然占主導地位,機構傾向于短期回報,ESG投資尚未能成為驅動ESG發展的內在動力。
但長期資本關注企業ESG能力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東方證券首席研究總監、研究所所長陳剛表示,比如養老金、社保基金以及國外大型機構投資者等,他們持有股票的時間往往長達十年、二十年,甚至需要跨代傳承。在這樣的長期投資視野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變得至關重要。
陳剛認為,每家公司ESG的關鍵議題不同,企業要學會找到ESG關鍵議題,與投資者充分溝通,這就是ESG管理的金鑰匙,也是信息披露之外更重要的東西。
郭沛源認為,ESG報告應該成為企業的溝通工具和管理工具。一方面,ESG報告是公司和關鍵利益相關方溝通的重要工具和載體。在資本市場的語境下,投資者是最重要的利益相關方,ESG報告應該重點講述投資者關切的內容,以全面展示公司的非財務績效。公司也應回應監管、消費者、合作伙伴、員工、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關切。公司還應認識到,既然ESG報告是溝通工具,就不是發布完畢就萬事大吉,而要用好這個工具主動與關鍵利益相關方溝通,比如對投資者的ESG主題路演等。另一方面,ESG報告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中的一環,我們常說企業管理中的戴明循環(PDCA,即Plan-Do-Check-Action),報告就是循環中的Check(檢查)環節,通過報告的流程把關鍵指標有效監控起來,動態衡量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水平。
核心是數據化
多位ESG領域受訪者告訴記者,一份高質量、言之有物的ESG報告,內容應該以定量為主,數據是ESG信息披露的核心。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合伙人李菁認為,要提高ESG信披質量,首先要收集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議題的數據指標。“如何更好地收集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數據,如何量化信息、分析對比、展現ESG水平,數據是首要難題。”李菁說。
不少觀點認為ESG報告應成為企業的第二份財報,但相比財務數據,ESG相關數據的可得性較差。施懿宸表示,財報中一些數據的核查可以通過銀行函證以及交易明細確認,但第三方機構對ESG領域的數據進行核查是很難的,或者企業也提供不了相關數據。
聯合赤道環境評價股份有限公司綠色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助理陳金龍告訴記者,當前,定量的指標分析較難,這讓很多ESG報告看起來是泛泛而談,“先從起步做起,要實現言之有物、高質量披露,需要一個過程。”
充分以及便利的數據收集過程,離不開企業自身數字化轉型和精益化管理的進程。陳剛表示,當前比較先進的人工智能等數據處理手段,或許可以用來降低企業在ESG方面的成本。
李菁認為,ESG報告只是最后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終為始復盤企業ESG工作,“ESG不僅僅是信息披露,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工具,應該把ESG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緊密融合在一起。”
“ESG其實是企業管理能力鍛煉提升很好的抓手和工具。”施懿宸表示,對于企業來說,除了滿足監管要求,ESG在融資成本、市值管理、品牌形象方面的價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內在管理能力的有效工具。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