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電視,你就會去看書嗎?
作者:于靈歌
當尼爾·波茲曼以20世紀后半葉美國繁榮的電視時代為背景展開媒介批評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料到,距離1985年《娛樂至死》出版還不到40年,曾經占據大眾媒介統治地位的電視也會“遇冷”。
近日,一則《2024年中國智能電視交互新趨勢報告》援引的數字顯示,近年來我國電視開機率經歷了斷崖式下跌,由2016年的70%下降到了2022年的不足30%。這一“刺眼”的數字也沖上了熱搜。
電視開機率的暴跌可以說毫不令人驚奇。實際上,傳統電視的統治地位早在互聯網興起時就已開始動搖。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從社交媒體等平臺獲取多樣的信息、個性化的內容,而適應碎片化內容傳播的手機、平板電腦等小屏無不在搶奪人的注意力。當受眾的觀看習慣改變后,能夠交互、提供多元選擇的智能電視系統取代了單向接收電視信號的傳統電視,“像玩手機一樣刷電視”成為用戶需求的關注點。如今,就連電視機本身也不再是家庭的標配產品。有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國內累計銷售彩電2162萬臺,較2022年同期下滑13.02%。而這已經連續下降了5年。
盡管電視逐漸退去“光芒”,尼爾·波茲曼的觀點如今仍閃爍著“現實之光”:他提出“媒介即隱喻”,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電視媒體絢麗奪目的畫面、令人興奮的音樂、不間斷的視覺享受等特性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使其更傾向于感性、表面化的理解而非深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這種感性需求進一步催化了電視內容膚淺、碎片化,當其應用于教育、政治等公共話語時,容易出現泛娛樂化傾向。
這份對技術壟斷的警示在當今毫不過時——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又何嘗不是放大了媒介的影響?不少人隨手打開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沒有一兩個小時停不下來。早已有研究表明,大腦神經在經過短視頻的持續轟炸之后,腦中激增的多巴胺足以讓人上癮。而如果大腦反復處理快速且帶有獎勵特點的內容,那么在處理節奏較慢的內容如工作、學習時,能力就會發生改變或損傷。“注意力持續時間在縮短”“專注力自制力下降”“對短視頻成癮”……捫心自問,不打開電視的時間里,還有多少人會去認真閱讀一本書?
當然,這并不是說,新的媒介環境下深度、嚴肅的內容就不復存在。畢竟,媒介形式和技術的發展無法逆轉,內容生態也迎來大爆炸般的豐富發展,如今人們已不可能放棄高效,一味回歸印刷術的時代。無論是紙張、電視、電腦還是智能手機,本質上都是為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多元選擇的載體。只是當我們意識到媒介的影響,可以對自己的思維、行為有更加主動的覺察和選擇,才更能不被大屏或小屏所掌控。
不久前,母親與我通話時提及熱播電視劇《繁花》,“好久沒在電視上看完一部好劇了。”聽了她的推薦,家里沒有電視機的我,從書架深處把一直沒讀完的小說原文翻了出來:相比影視帶來的視聽盛宴,書本里細密的方言、豐沛的細節、交錯的人物,倒更讓我回味起閱讀的滋味來。(于靈歌)
隨便看看:
- [娛樂圈]六大單元匯聚百余部劇目 “大戲看北京”2023展演季開啟文化
- [娛樂圈]《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魏翔遭烏龍喜感拉滿
- [娛樂圈]同樣聚焦網絡詐騙 周冬雨章宇主演的《鸚鵡殺》為何沒大爆
- [娛樂圈]《星際寶貝》真人電影主演公布,計劃上線迪士尼 Disney+
- [娛樂圈]85花擇偶之謎:楊冪趙麗穎劉詩詩為什么向下兼容?沒有別的好選
- [娛樂圈]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
- [娛樂圈]IMAX發布《燃燒的巴黎圣母院》專屬海報 4月7日大銀幕再現
- [娛樂圈]影視創作如何實現精品化?吳京何冀平等這樣說
- [娛樂圈]當網絡視聽遇上傳統文化,如何履行傳承之責?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 [娛樂圈]張國榮逝世20年眾星憶往昔!唐鶴德曬牽手照,周慧敏葉童分享往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