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六邊形戰士」的真面目
2024 年,買一輛具有「六邊形戰士」能力的智能汽車有多難?
身處行業內,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推薦哪款車。結論是無論推薦哪款最后都無法滿足對方的「既要又要」:
推薦了造車新勢力,對方對底盤素質有疑慮。選擇傳統豪華品牌,又感覺智能化差點意思。
消費者用腳投票。究其原因,大多數智能汽車品牌還沒有平衡好智能化與硬件性能的關系。
現在這兩者的關系就像一塊蹺蹺板,必有一方強一方弱,難以達到平衡狀態。
一類車企試圖堆硬件,把錢花在消費者看得到的地方,把優秀的三電、冰箱沙發大彩電、各類智駕感知硬件全部拉滿,以此拉高消費者購車意愿。
另一類車企又劍走偏鋒,智能化強了,底盤與操控感卻又拉開了差距。最終為難的是那些對駕控、性能有要求,還想擁抱智能化的消費者,只能在「性能」和「智能」,甚至是「續航里程」與「智能」中極限二選一。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汽車消費者在購車時考慮性能的比例為 68.8%。其中,25-44 歲的消費群體對性能的關注度最高,占比超過了 70%。
可見,消費者一方面想要開得盡興、另一方面又想要把錢花在看得到的地方,但現在的問題是,有誰還在造這樣一臺具有真·六邊形戰士能力的智能汽車?
與燃油車時代車企想利用一臺車,覆蓋寬泛的用戶群體不同。智能電動車時代,車企的勝負手是有沒有能力,打磨出一款足以打動核心用戶的大殺器。
拋開主觀性的設計能力,制造「不偏科型」產品的絕頂高手,離不開從品牌、質量、產能、操控、續航和智能這六個能力值的基本面上,扼住綜合產品力的喉嚨。
品牌、質量、產能是基礎選擇題,與車企的基因有關,只保證了銷量的下限,只有拿捏住操控、續航和智能這三道大題,才能夠到銷量的上限,打造真正的六邊形戰士。
01、「速倒刷圈」,檢驗操控的新舞臺
操控是第一道大題。
并不是所有車企都能看到「操控」這道大題。事實上,從卷性能再到卷操控仍然是一個漫長的升維過程。
卷性能不是稀奇事。就連 10 萬級的比亞迪秦 EV,都能跑出 7 秒的零百成績。
全球量產車型最快、0-100km/h 加速 0.XX 秒——這是電動車玩家們強調性能的高頻詞,并且賬面參數幾乎都吊打特斯拉、百萬級超跑。
有人會說百公里加速不是評價性能的指標,操控才是,畢竟這決定了一輛車能否更為協調、順暢的過彎能力,以及車身跟隨性的真正底色。
這話不無道理,電動車的動力可以輸出更快的電機,這幾乎讓所有電動車都能獲得燃油車多年來一直想要實現的性能表現,而操控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研發調適。
這就好比直線加速人人都能實現,但在彎道快才是真的快。
如何真正探索出電動車的操控能力,國內已經有玩家開始進行了深度涉獵。
針對整車底盤的硬件地基,華為通過用軟件能力的杠桿,將硬件的機械素質再一次激發,帶來增強版的駕乘體驗。
問界 M5 便是嘗到技術紅利的代表之一,定位 20 萬級的車型,依然擁有媲美性能車的底子。
在硬件配置上,問界 M5 搭載了百萬級全鋁合金底盤,相比傳統鋼制底盤減重 30%,降低整車側傾梯度的同時,可以更快地響應操控指令。
材料決定了產品的性能。
全鋁合金底盤背后對應的是,問界 M5 擁有更高的底盤剛度、強度和抗扭轉性能。
據了解,問界 M5 的底盤前后進行過三輪復雜的調校,并完成了 260 多套懸架方案的迭代。
在一副靠譜的骨架加持下,問界 M5 還搭載了 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能實現車輛扭矩的精準控制,減少車輛整體的沖擊度,更快地穩定車身。
一個字概括就是——穩,包括每一次的入彎、出彎,問界 M5 都能夠避免推頭、甩尾的情況。
不同于其他類似通過實時改變車輪扭矩的玩家,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主打一個快準穩,感知路面變化響應時延降低至 4ms,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響應速度提升了 100 倍。
另一方面,HUAWEI DATS 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可根據路況和車輪附著力進行動態的扭矩調校,面對坑洼路面場景時,車輪顛簸的穩定時間降低了 46%,座椅沖擊感下降了 31%,減少了車輛的晃動。
為了證明這套軟硬結合的底盤素質,問界還在上海魔鬼停車樓發起刷圈挑戰,兩輛問界 M5 以兩頭相對的行駛方式,要求在規定時間內,保持勻速、勻間距到達停車樓的最高點。
這個挑戰的難度在于,這是一個同時拉滿圈數、長度、寬度、坡度的彈簧式停車樓,不少老司機都得非常謹慎的一把一個彎。
從結果來看,兩臺問界 M5 順利完成了 3600°速倒刷圈的極限挑戰。
當然了,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問界 M5 的一次秀技,但至少也向外界證明了,問界 M5 同樣具備別人「山寨不出來」的技術。
燃油機時代,幾乎每一個廠商都會試圖生產性能車,彰顯自己的體系與技術實力。
當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過一輪廝殺之后,各家廠商的技術路線已經逐漸清晰,雖然產品特性有交叉,比如大屏、交互和智駕,但對于性能的堅持,似乎只有少數玩家達到更為熱衷的狀態,問界 M5 算是其中一個。
畢竟,為了突出性能本色,問界 M5 還穿上了「曙光黃」的都市煥彩套裝,主打的就是一個內外契合。
02、開電動車過冬,沒人再說「膽子大」
第二道大題是續航。
理論上來說,解決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有兩種方案:
要么疊加一個油箱;要么背上一個大電池。
前者主要優勢就是能夠保有電驅動體驗和能耗表現。而后者仍然存在成本高、充電慢的技術制約。
「如果有誰說他的車能跑 1000 公里,能幾分鐘充完電,還非常安全,成本還很低,那大家不用相信。」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毫不留情地戳破了純電車超長續航的泡沫。
目前,市面上純電車最高續航里程雖然沖破了 1000 公里的桎梏,但增程式電動車通過燃油發電將這一數字提升到 1400 公里以上。
續航無憂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增程路線還有使用場景的優勢。
比如在電池沒有完全克服低溫環境的背景下,增程路線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就相當于擁有了「主場 buff」。
增程車型破解低溫條件限制有兩個方法:
- 一是直接補充動力技術路線,用滿油來解決電量焦慮;
- 二是通過先進電驅技術來降低電耗。
問界 M5 增程版屬于兩條腿走路——續航加量和降低電耗。
基于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增程平臺,問界 M5 增程版搭載了一套專為增程系統打造的 1.5T 四缸增程器 4.0,滿油滿電的 CLTC 綜合工況續航里程最高可達 1425km。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增程平臺,相比業內其他玩家有兩個明顯的優勢,一是比競品體積更小,二是采用的是油冷,而業界更多的是用水冷。
水冷的劣勢是,繞組和冷卻液中間隔了一層水套,熱量傳遞效率低,難以滿足電機高速轉動下的散熱要求,而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增程平臺采用的油冷技術,在電機高速運轉下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冷卻/加熱效果。
純電車冬季續航短、掉電快的原因在于,一邊要給電池加熱,一邊要給車艙內供暖,能耗自然直線飆升。
同樣是在極寒條件下,問界 M5 增程版可以通過電池剩余電量啟動 7kW 大功率 PTC 加熱器,使得增程器的水溫迅速升高,解決冷啟動難的問題,甚至還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提前打開暖風。
而在增程器啟動之后,問界 M5 利用增程器產生的熱量給電池保溫和給車內供暖風,使整車采暖電耗降低 90%,并且在行駛時增程器發的電會優先供給驅動電機,剩余電量才會存入電池,避免多次能量轉換帶來的消耗。
這個指標也證明了,問界 M5 增程版能夠給予一個扎實的續航。
增加續航,更是增加出行的里程。這也是為什么,增程式電動車開始逐漸被中國消費者們認可,并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之掏錢買單。
究其根本,增程真正解決了當下這個階段的用戶痛點,在增程式電動車上,用戶無需向燃油車妥協,也無需被純電車所困擾。
至少面對冬季出行需求時,再也不需要計算空調開到多少,才能只充一次電,直達東北老家。
03、智能汽車,不能偏科
智能化,就是第三道壓軸大題。
汽車行業換道進入智能電動車時代后,整體游戲規則從「我造什么,你買什么」,變成了「你要什么,我造什么」。
這雖然有利于消費者更加精準的滿足購車需求,但也導致了車企在用戶看得見的「面子活」上下功夫,而忽視動力底盤這些長期影響用戶體驗,卻又難以突破「核心內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為什么智能汽車似乎與「一輛好車」總是扯不上關系。
核心原因就在于,眾多新勢力車企開始忽略三電和底盤等基礎能力,導致了行業內半成品層出不窮。
不乏有車企搭積木一般簡單粗暴地往車上堆「新三大件」,結果是要么車的基礎性能不達標,要么是智能配置期貨,要么是往車里塞「冰箱沙發大彩電」。
真正聰明的獵手,表面上配合「你有我也有」,背地里玩了命地拼智能、扣細節。
想造出一臺各方面都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的好車,就必須通過洞察來創造用戶需求,想好如何解決用戶的需求。
這就好比別人只能在座艙屏幕那下功夫,而問界 M5 支持各種智能移動設備的互聯流轉,讓整個座艙完全無縫地介入了用車場景。
從汽車產品來看,新能源汽車并不像已經有百余年歷史的燃油汽車,技術趨于穩定,用戶始終面臨新的焦慮。比如智能和性能二選一,或者節假日開長途回家,最后被迫使用拖車;甚至是期貨的焦慮。
智能汽車,首先應該是一臺性能過關的好車,其次就是智能化高低。
這就好比世界杯里的小組賽與淘汰賽,小組賽與其他球隊比賽的游戲規則,通過小組積分、淘汰末位的輪番 PK,決定最終強隊的誕生。
毫無疑問,問界 M5 已經在比拼性能的小組賽中出線,來到了智能化的淘汰賽。
作為華為深度賦能的車型,問界 M5 具備兩個特點。
一是「精準打擊」,通過三電技術,以及底盤機械素質等層面,治好了用戶「二選一的焦慮」。
二是「卷到極致」,問界 M5 同時搭載了兩個「雙智天花板」,一個是在車機領域不太可能存在對手的鴻蒙智能座艙系統;另一個則是即將 OTA「全國都能開」的 HUAWEI ADS 2.0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
沒有技術壁壘的競爭不叫競爭。
一輛智能汽車的排序應該是:滿足用戶的出行續航和操控性能>不畫餅的智能化功能>用戶看得見、摸得著、體驗好的新三大件。
如果沒有一顆懂用戶所需、知用戶所想的心,是很難在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站穩腳跟打勝仗。
過去智能電動汽車中「智能」、「電動」和「汽車」的三個標簽,完全不在一個領域,智能化做的好的品牌,不一定能搞定三電,沒什么造車經驗的品牌,往往又忽視了底盤素質。
這樣的困境,造成車型產品力短板,本不應該讓普通消費者為之買單。
從軟硬結合的底盤素質,到油冷電機系統,以及體驗越級的增程系統,問界 M5 增程版都呈現出了過人的產品力。
結合 24 萬-33 萬元的售價,這款車型放在 2024 年的汽車市場里,被稱之為「六邊形戰士」,顯然并不為過。
一輛具有真·六邊形戰士能力的智能汽車,不應該讓用戶做出妥協。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