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番茄”:智慧農業種出“兒時味道”
新華社南京5月2日電 題:“AI番茄”:智慧農業種出“兒時味道”
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穿過風淋室、除掉衣物上的塵埃,換上白大褂、防止將病菌帶入實驗室……走進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的江蘇省農科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的智慧溫室,記者看到,十余種番茄在人工智能調控的適宜溫度下長勢正好,顯得格外誘人。
江蘇省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智慧農業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任妮介紹,智慧溫室有水肥一體化智能管控系統。“系統根據季節、番茄的開花結果周期實施水肥調控,讓番茄更好生長,種出‘兒時的味道’,一畝地年產值達到數十萬元。”
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的江蘇省農科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的智慧溫室里,番茄長勢正好。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攝
眼下氣溫升高,番茄苗的葉片蒸騰作用增強,需要吸收更多的養分。“這個時候,AI派上了大用場。”江蘇省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劉家玉告訴記者,“環境傳感器捕捉到溫室內溫度升高至30℃,智能管控系統及時啟動水肥機、滴灌等裝置,加強水肥供給。”
“我們研發了數據感知系統,在番茄果實和藤蔓間,安裝有空氣傳感器、土壤傳感器、水質傳感器,溫室四周有攝像頭,室外還有小型氣象站等感知終端,工作人員在手機上動動手指,環境變化、作物生長、設備運行等情況盡在掌握。”任妮說。
記者看到,江蘇省農科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開發的“智小農”微信小程序界面中,各項環境監測數據一目了然。智能管控系統根據季節、番茄生長周期實施水肥調控。
“AI番茄”背后蘊含的“黑科技”,讓農業從傳統的“看天吃飯”轉向標準化生產。“15℃左右的環境適宜番茄生長,根據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再結合外部氣象預報,智能管控系統代替人工‘照顧’農作物,實現環境參數監測和自動調節,外遮陽、內保溫、天窗、濕簾、循環風機等設備由電腦智能控制。”任妮說,不是單獨調整某項指標,而是綜合調節室內溫、光、水、肥、氣等,讓番茄在最優的環境和營養條件下生長。
得益于科學種植,“AI番茄”品質更好,能賣到25元每斤。“在我們的電商社群里,提貨名額一放出來,瞬間就被搶光,供不應求。”任妮說。
科技賦能,用工量降低,效益提高。“常規種植方法下,一個人管理一畝地忙得停不下來,現在一個人可以輕松管理4畝地。”任妮告訴記者,管理人數少了,畝產量卻上來了。“智慧溫室里生長的小番茄年畝產達到2萬多斤,大番茄達到4萬多斤,即使以10元一斤的地頭批發價計算,一畝地一年也有20多萬元到40多萬元不等的產值。”
近年來,江蘇省農科院聚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智能化溫室的背后,是20多名平均年齡33歲左右的技術人員。“每個種植基地都有專門的服務對接群,不管是系統報錯,還是人為發現問題,24小時都有值班人員遠程解決或安排專人現場排查。”劉家玉說。
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的江蘇省農科院智慧農業創新團隊的智慧溫室里,工作人員在采摘番茄。新華社記者趙久龍 攝
目前,江蘇省農科院開發的智慧農業整體解決方案已在江蘇省內6個農業種植基地落地,還向其他品類果蔬延伸,已經應用到草莓種植。任妮說,“AI番茄”正在走出實驗室,走向廣闊的農村大地,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