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價上漲時,中國銀元產生了什么「蝴蝶效應」?
想象一下在銀本位的世界里,你是一名造幣廠負責人,接到了來自政府的大額銀元訂單——這看似是門旱澇保收的生意。然而沒幾年,國際銀價飆升,你突然發(fā)現如果按原有標準繼續(xù)生產,造幣廠可能要賠得連底褲都不剩。此時的你會怎么辦?
讓銀價飛一會兒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個假設一度成為了殘酷的現實。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那幾年的國際銀價漲跌圖。
1930-1939年的銀價漲跌圖
數據來源:SD Bullion
從上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白銀的價格在1934-1935年之間出現了飆升。這背后的原因當然不是什么自然規(guī)律,而是來自大洋對岸的“人禍”。1934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簽署了第6814號行政命令,即1934年購銀法令,美國政府開始大量收購白銀,導致國際銀價迅速上漲。
美國政府在1934年初編制的白銀囤積者名單
圖片來源于網絡
至于美國為什么突然會大肆收購白銀,原因也很簡單:羅斯福希望自己的新政可以施行,將美國從大蕭條的泥淖中拉出來。為了讓國會順利通過新政政策法案,羅斯福就需要和其中的利益集團達成交易。當時美國國會里有14名參議員(占參議院表決票數的15%)分別來自美國主要的七大產銀州。
內華達州為“白銀集團”的代表州,該州也被稱為“銀州”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們形成了一個影響不小的利益集團“白銀集團”。工業(yè)革命之后,采礦和冶煉技術導致大量白銀被開采,各國紛紛放棄銀本位轉投金本位,白銀從硬通貨變?yōu)樯唐罚鋬r格發(fā)生巨大波動,產銀州的利益隨之受損。雖然“白銀集團”一直在各種場合試圖宣揚白銀購買力理論,但一直未能引起注意。而現在,總統(tǒng)既然有求于“白銀集團”,那么“白銀集團”也就有了談判的籌碼。兩者一拍即合:你支持我的新政,我?guī)湍闾Ц咩y價。于是就有了后來發(fā)生在中國的“白銀風潮’。
當鑄造銀無虧本時
美國大肆收購白銀時,中國是世界上位數不多仍在實行銀本位的國家。這必然會引發(fā)以下連鎖反應:投機者將銀元等銀制品熔化出口,市場上流通的白銀數量隨之減少,導致貨幣基礎萎縮,通貨緊縮,經濟危機出現。同時銀元的原材料價值大于面值,民國國民政府和造幣廠鑄一枚錢,就虧一枚錢,鑄造銀元成了不合適的虧本買賣。
《字林西報》有關美國白銀法令對中國經濟沖擊的漫畫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5年,即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此時孫像船洋已經順利發(fā)行了兩年,民國二十二、二十三年的船洋在市場上并不少見。按照正常計劃,這一年的船洋應該順理成章地將紀年為民國二十四年。新錢幣的設計保持主體不變,只改變年份數字。
但在當時的銀價背景下,鑄造一枚船洋的材料費已經超過了其自身面值,繼續(xù)生產不僅會帶來實質性的財政虧損,還會加劇通縮水平。11月24日,民國國民政府公布貨幣改革政策,宣布放棄銀本位,改用金本位,將法幣作為統(tǒng)一的官方貨幣。
1936年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發(fā)行的一百元法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時二十四年船洋模具雖然已準備妥當,但再也沒有生產必要,因此僅留下數量寥寥的樣幣。目前PCGS僅評級過一枚民國二十四年船洋壹元,以及兩枚中圓。根據耿愛德《中國幣圖說匯考》記載,在幣制改革之前,政府計劃將中圓作為足值的輔幣使用,但最終沒有被采納,因此中圓成為了多余的錢幣。
世界線的收束
白銀收購法案引發(fā)的一系列反應就像是“蝴蝶效應”:美國政府因大蕭條收購白銀,竟導致中國的一枚銀幣無法正常發(fā)行。這也意味著,早在那個時代,世界經濟就已經成為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整體,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民國二十四年船洋雖未順利問世,但得以以樣幣的形式留存下來,仿佛無數條千絲萬縷的世界線就這樣收束在了一枚錢幣上,讓其成為了一種物的見證。生活于九十年之后的我們,得以將其進行保護、收藏,這過程就如同將整個世界的故事放在了自己的手心上。
為了讓這“手上的歷史”更值得流連忘返,在今年三月,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之際,PCGS推出了“風云變幻,幣記滄桑--孫像機制幣特別標簽”,并由廣大藏家共同選出橙紅、藍紫兩種顏色和設計。這兩款標簽已經正式應用于孫像機制幣評級服務中,歡迎大家選用。
你的哪一枚孫像銀元應該穿上“新皮膚”?
我們也很好奇,在你所有的孫像銀元藏品中,哪一枚最特別,最值得放進PCGS孫像機制幣特別標簽中?是剛入坑時淘來的第一枚?還是經典必玩的“孫小頭”和船洋?還是說沒什么特殊版別,但怎么都喜歡的心頭好?請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答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